数字赋能与文化传承双轮驱动助力乡村振兴

2025-08-04 10:01   来源: 互联网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要部署,积极响应国家《数字乡村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及《"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求,重庆工商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萤火筑梦"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深入重庆市北碚区三圣镇,开展系列实践活动,以数字赋能与文化传承双轮驱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数字赋能:小院微治理激活乡村新活力

    7月16号,实践团走进三圣镇推广"小院家"数字化治理平台。该平台通过划分"小院"微网格,搭建"找活干""爱环境""帮我卖"等功能模块,结合"院落制"和"积分制",让村民通过手机参与乡村治理。村民张阿姨现场演示了如何用APP查找招聘信息、上报环境问题,"以前找活要跑远路,现在手机一点就能解决!"积分奖励机制更激发了村民参与热情,保持院落整洁可兑换生活物资,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村民少跑腿"。

科技启蒙:汽车科普点燃青少年科学梦

    7月17号在兴圣社区,实践团开展"匠心铸轮轨,智驱工业魂"汽车科技科普活动。通过播放智能制造纪录片、互动问答、虚拟设计实操等环节,团队向青少年展示了汽车制造中的科技魅力。"寻迹小车动态转向演示太酷了!"12岁的王明兴奋地说。活动现场设置的趣味竞答和创意绘画环节,进一步激发了孩子们对科学探索的热情。

文化传承:解码地名密码,赓续红色血脉

    7月17号在三圣镇天宫村,实践团开展"寻根巴渝文化,传承红色精神"活动。白俊奎老师带领村民追溯地名渊源:"歇马街道因南宋抗元兵马驻扎得名,又蕴含巴语'财主'之意。"团队还讲述了张自忠将军抗战故事和卢作孚先生实业救国事迹,将红色精神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

爱心传递:图书捐赠共建乡村文化

    7月17号实践团向兴圣社区捐赠110册科普、文学类图书,并协助建立规范化借阅制度。"这些书解决了孩子们课外阅读的燃眉之急!"社区党支部书记感慨道。团队还计划开展后续阅读指导活动,让知识真正流动起来。

非遗保护:匠心技艺连接现代生活

    7月17号实践团拜访非遗传承人徐中海,学习手工面条制作技艺。"做食品要讲良心",徐师傅的话让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技艺背后的匠心精神。团队不仅拍摄了制作过程视频,更帮助其通过"小院家"平台推广销售,探索非遗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路径。

邂逅根书:非遗传承与青春对话

    为响应《"十四五"非遗保护规划》,7月18日,实践团走进根石家艺术中心联盟学校,对话重庆市级非遗——三圣根书。在"根书发展长廊",潘波老师介绍:"从清末自发创作到如今规范化传承,国家政策为根书保护提供了坚实保障。"展厅内,《司马光砸缸》《哪吒闹海》等作品以树根天然形态还原经典故事,让成员们惊叹不已。

    潘波老师为团队成员一一讲解每个作品大含义和来源以及背后复杂的工序。"看似简单的打磨,实则要精准控制力道,才能保留树根自然纹理。"张同学感慨道。团队与学校达成后期合作意向,潘波老师表示非常欢迎我们大学生的到来,在后面可体验更多的学校特色活动,如打鼓等。

齐聚总结会:反思总结展未来

    7月18号,"数字赋能提升治理效能,文化传承增强乡村自信。"三圣镇人民政府相关负责人总结道。此次三下乡实践中,团队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既用科技手段解决乡村实际问题,又以文化传承滋养乡风文明,更通过非遗保护激活传统技艺生命力,在汗水浇灌下为青春赋能。(通讯员 蒋玉月)


责任编辑:小雯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环球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