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乡村环境艺术形态 为绍兴城市注入发展活力
近年来,乡村环境艺术研究成为城市规划发展的切入点,其主旨是围绕乡村环境艺术介入城市特色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建设,提升城市文化价值。环境艺术研究不仅在改造乡村环境风貌、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还促进了乡村传统产业升级和乡村文旅产业的发展。同时,它也为乡村社会寻得了一条经济发展之路。作为我国顶尖的城市和区域规划专家,石玉庆深刻洞察乡村文化建设与城市发展之间不可分割的紧密关系,便基于绍兴郊区乡村环境艺术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发表了“乡村环境艺术形态构成及发展研究——以绍兴郊区为例”课题研究。
作为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城市,绍兴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和东亚文化之都,也是环杭州湾大湾区核心城市。尽管已成为最具发展力量的中国城市之一,绍兴市也面临着乡村环境牵制城市发展的问题。绍兴市以乡村聚居环境形态为重要组成部分,乡村的面貌与结构是城市文化最直接的反映,它对城市环境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了帮助绍兴市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实现城乡发展创新融合,为绍兴市注入发展新活力,石玉庆主持完成“乡村环境艺术形态构成及发展研究——以绍兴郊区为例”课题项目。该课题项目积极响应浙江省社会科学届联合会工作,并于《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发表该项目的重要成果。
基于的绍兴先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基本原则指导下,石玉庆在“乡村环境艺术形态构成及发展研究——以绍兴郊区为例”的课题研究中,重点突破绍兴聚居村落拥挤、破旧和基础设施差的居住环境等发展难题。他指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绍兴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在项目中,石玉庆围绕乡村环境艺术研究方法,主张保留绍兴聚居村古建筑传统特色,将乡村聚居特色与当地艺术相结合,实现乡村文化艺术内涵与绍兴古建筑文化的有机结合。他坚持在城市与区域规划中继承与创新中国古建筑文化,而对古建筑文化理论的深入研究已逐渐形成了他的“新制宜主义古建筑观”的城市规划理念。
石玉庆在课题项目中广泛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基于当地独特的乡村环境艺术,对绍兴未来发展作出预测,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在采访中,他表明,传统特色的乡村文化不是城市发展的累赘,而应该是城市发展的重点规划内容。“乡村环境艺术形态构成及发展研究——以绍兴郊区为例”研究绍兴乡村环境艺术形态构成与发展,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重要的环境建设指导,也为改善乡村环境、建设绍兴文化城市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石玉庆认为,在探索找寻成熟与区域规划发展的思维方式时,我们必须摆脱传统落后的发展框架,绝不能让传统的乡村生活模式和现代城市生活方式对立起来。(文/周禹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