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六国到盛唐,敦煌飞天经历了什么演变?

2020-09-15 14:12   来源: 互联网

敦煌莫高窟飞行天空意象的演变更加细腻复杂,更清晰地反映了丝绸之路文化的交融,更有力、更直接地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影响。

        

        十六国演义时期敦煌的飞天(如275号洞窟佛陀故事中的天、人、女),仍采用西部地区色彩眩晕的手法,身体以V形为主,四肢运动僵硬,双臂垂下一条丝带,动感较弱,上身赤裸,下身由短裙向长裙过渡。这也让我们想起张掖金塔寺东洞窟的凉爽天空,与莫高窟的275号石窟几乎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它是漂浮的,它的V形姿态和手脚的运动更加僵硬。

        

        北魏早期敦煌壁画的飞行天空在姿态和动力上变化不大,V形体的上下身体近90度直角,四肢僵硬,表明我们无法摆脱印度风格的束缚(同时,云冈石窟内部的飞行天空中,身体已经呈更圆的U形)。其他人已经开始尝试画出双飞的天空,上面、下面和强大、缓慢的动作和姿势,通过动作和静止的结合来尝试。

        

        从北魏后期到西魏,敦煌飞天的形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受龙门、公仙石窟等中原风格的影响,受到道教的影响,加上魏晋风格的审美情趣,再加上南朝的绘画风格,飞行的身体变得苗条细长,眉毛秀丽,长袍袖子显得典雅,表现出强烈的运动感和生命力,甚至产生了满墙风的效果。这一时期的壁画往往是西式的,但形式和动态都具有原始风格的特点,身体的强大拐点隐藏在宽厚的衣服、大袖子和缎带中,在内容上也充分体现了中原西部地区结合的效果。

        

        有的飞天,头绑着发髻,手持阮仙、竖琴等乐器,通过花云背景和C形或反C形的姿势,强烈的方向感几乎夸张了丝带,反映了快速飞行的特点。石窟南面的西侧也有两片赤裸的天空,它们都是白色的,双手一起从空中坠落;它们就像257号洞顶莲花池里裸露的天空一样,证明了印度佛教艺术风格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隋朝莫高窟的天空基本上延续了北周的绘画,但佛陀的气氛却进一步减弱,更注重构图的装饰效果(在藻类飞天中最为突出)。它最大的特点是时代感鲜明,有大量的飞天群(比如每周画在427个石窟顶上的108个飞天),气质深厚,气氛温暖,势头强劲,反映了大统一后国家的信心和繁荣,巨大的飞天戏法音乐也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多民族音乐和舞蹈所形成的"七乐"和"九乐"。

        

        唐代是敦煌壁画最辉煌的时代。经过长期的文化交融、探索和积累,飞天艺术也趋于成熟。其成熟的根本标志是在艺术形式上充分体现不断变化的美,在内容上真正实现天人合一。例如,在唐初的石窟329,中央莲花四周有四天与云共舞,还有十二天外的藻井外杂耍。他们衣冠楚楚,容貌典雅,活泼多样,仿佛地面上的舞蹈队和音乐家又升上了天空。

        

        它们超脱于世,置身于世,描绘的是"西方净土",却让观者分不清佛陀是天堂还是人间的宫殿;与其说他们是佛陀的神仙,不如说他们是供国君消遣的宫娃歌舞伎尤其是盛唐时期,飞天腾飞落地在雄伟的经文中,上下自如,轻歌曼舞,无拘无束。她们穿着时尚,或轻盈秀丽,或丰满坦荡,体现时尚之美。她们仪态万千,但最美最刺激的姿态,卡在瞬间(如著名的‘背弹琵琶’舞姿),达到动静高度和谐。正如唐代诗人李白所描述的那样:"素手芙蓉,虚步太清。"霓虹衣拖宽带,飘飘升天。"(《古风》)今天,正是借助壁画的生动形象,我们看到了一千多年前盛于唐代的各种乐舞,看到了当时的风俗和生活,领略和领略了绿洲乐舞的精髓。


责任编辑:fafa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环球新闻网"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复制和镜像,如有发现追究法律责任 粤ICP备202013844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