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点燃创新引擎,照亮能源变革之路
(作者:秦未)近日,最新一届“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评选活动已经启动,中国电力科学技术界一批新的明星即将诞生。
在能源革命与科技浪潮交织激荡的时代背景下,电力科学技术作为驱动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作为 “中国工程技术年度科技人物奖” 的重要子奖项,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以高瞻远瞩的视野和严谨公正的评选标准,聚焦能源结构调整、绿色低碳发展、技术智能化升级等关键领域,成为中国电力科技领域的标杆与旗帜,激励着无数科技工作者勇攀高峰,为电力事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该奖项由中国工程师协会主办,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协办,两大权威机构强强联合,从源头上奠定了奖项的权威性与专业性。中国工程师协会作为我国工程技术领域极具影响力的组织,汇聚了各行业顶尖人才与前沿智慧;中国电机工程学会深耕电力领域,在学术研究、技术推广等方面成果斐然。二者携手,确保了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评选过程的科学性、公正性与严谨性,也让该奖项的每一次颁发,都成为行业瞩目的焦点,获奖名单更是被视为电力科技领域的 “荣誉勋章”,代表着行业最高水平的认可。自奖项设立以来,已累计表彰超过 200 位在电力科技领域贡献卓越的个人。其中,有 60 余位获奖者凭借其在清洁能源存储传输、绿色低碳技术研发、智能化电网建设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进一步彰显了该奖项作为电力科技人才 “摇篮” 的重要地位。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不仅是对获奖者个人成就的肯定,更是对电力科学技术升级的鼓舞与鞭策,引领着电力科学研究的持续发展,鞭策着电力科学技术不断向前发展。
随着全球对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我国积极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在此进程中,“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敏锐捕捉行业趋势,将清洁能源的存储传输纳入重点关注领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特点,如何高效存储与稳定传输成为制约其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难题。近年来,众多致力于此的科研人员与创新团队,在奖项的激励下,不断探索突破。例如,在储能技术方面,研发出新型电池材料与储能系统,大幅提升了储能效率与安全性;在输电技术上,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清洁能源的远距离、低损耗传输,为我国 “西电东送” 等重大能源战略的实施提供了坚实技术支撑
在电网智能化、电力能源管理升级的浪潮中,“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急剧增加,能够让电动汽车与电网进行双向能量流动,使电动车成为电网的移动供能单元的车网互动技术逐渐兴起。“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敏锐的捕捉到了这种新兴技术在提升电网灵活性与稳定性方面的巨大作用,于是车网互动成为近年来奖项的热点之一。获奖者们开发出的先进车网互动控制算法与设备,推动车网互动技术从理论研究走向实际应用。例如,在深圳、重庆的示范项目中,通过车网互动技术,电动汽车在用电低谷时充电储能,在用电高峰时向电网放电,有效缓解了电网压力,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真正实现了对电力能源的智能化高效管理。
“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的评选面向全国电力科学技术领域的从业人员,广泛覆盖电力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工程设计、成果转化、推广应用、标准制定、国际合作及行业管理等多个方面。这一广泛的覆盖面,确保了奖项能够挖掘到各个环节的优秀人才,无论是在实验室中潜心钻研的科研人员,还是在工程一线攻坚克难的技术专家,亦或是在行业管理中统筹规划的领导者,只要在电力科技领域有杰出贡献,都有机会获得这一殊荣。这种全面的评选机制,激发了整个行业的创新活力,营造了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更多人看到电力科技领域的广阔前景与无限可能。多年来,“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评选出的众多获奖者,已成为我国电力科技领域的中坚力量,有 12 位 获奖者凭借在各自领域内的卓越成就,成功当选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院士,以深厚的学术造诣和卓越的科研领导力,引领了我国电力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众多的获奖者们在电力科学的各个领域奋勇攀登,不断取得科技成果并将成果持续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着电力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获奖者们的创新精神激励着更多后来者投身电力科学技术的创新研究实践,用更深入的研究和更先进的技术成果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电力科技的实力,提升着我国在全球电力领域的话语权。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中国电力科学技术杰出贡献奖” 将继续紧跟时代步伐,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严格的标准,挖掘和表彰在能源结构调整、绿色低碳发展、技术智能化升级等领域涌现出的杰出人才与创新成果。相信在该奖项的激励下,我国电力科学技术领域将不断涌现新的突破与创新,为实现我国能源安全、绿色发展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在全球能源变革的浪潮中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